• 导览

  • 游玩指南

  • 近期动态

  • 云游

正仪老街

正仪老街

地理位置及街区概况:正仪老街位于正仪街道中心位置,南北走向,南临娄江河,北至沪宁城际铁路,古色古香的民居依渭塘河而建,河埠廊坊,穿竹石栏,商店住宅鳞次栉比,石岸斑驳,拱桥影连,水质碧清纯净的渭塘,浮托着一个个方便驻泊,汲用洗涤的石埠码头,构成江南典型的“小桥、流水、人家”,水镇风光,尽收眼底。老街内道路分上塘街、下塘街和小港里街,全长约1.5公里,上塘街宽2米左右,路面用碎石、石板铺设而成。2010年在街道入口处修复 “正仪老街”的牌楼气势恢弘,牌楼上有陆家衡撰、王清书的对联云:“七百年文采风流更须觅玉山佳处,三千顷涛声月色恰正可听盛世和音。”

历史建筑:正仪老街拥有深厚的历史底蕴,物质文化遗存相当丰富,街区内至今仍有许多保存较好的古代石桥和历史建筑。在岁月的洗礼后,寄云楼、文魁斋、陆宅、依绿楼等沉寂在小巷两侧。古老的寿安桥和景福桥,则静静地横跨渭塘,方便人们的往来。老街中的一些近代建筑如正仪火车站、粮管所、电影院等也同样具有浓厚的历史气息,显示着老街独特而又引人注目的历史文化底蕴。

物质文化:昆山三宝之一并蒂莲就在正仪老街东面不远并蒂莲路北侧处,君子亭及东亭并蒂莲远近闻名,1958年被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“文化大革命”中君子亭被毁,万幸的是昆山三宝之一的并蒂莲移植昆山亭林园成功。正仪是并蒂莲最早栽种处,并蒂莲属荷花中的千瓣莲类,有“花中君子”之称,是荷花中的特等,尤能引人入胜。自古以来,人们便视并蒂莲为吉祥、喜庆的征兆,善良、美丽的化身,被誉为爱情的象征,谕意夫妻恩爱,美满幸福,并象征男女爱情缠绵;兄弟情同手足,感情深厚。地方名士顾阿瑛在东亭村兴建“玉山佳处”园林,有亭、台、楼、阁数十处,在池中种植并蒂莲,是目前最早的栽种记录。

人文文化:正仪同时也是昆曲的发源地之一。昆曲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,素有“百戏之祖,百戏之师”的雅称,是第一批“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”,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珍品。被称为其起源、发展与信义有着密不可分关系,从唐宫廷艺人黄幡绰到元代大诗人顾阿瑛等对昆曲的形成、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,其中黄幡绰在当地被尊称为昆曲的祖师爷。1200多年前的黄番绰,相传是绰墩山人,是第一个唱昆山腔的人,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梨园笑星,擅演参军戏(类似北方现在的相声)。600多年前,元末文学家顾阿瑛,家住绰墩山一带,世代经商,尤长走番(做海外生意),是江南巨富。顾家地连阡陌,辟园林占地约10平方公里,内置28个景点,统称玉山佳处,其中主体建筑玉山草堂最负盛名。顾阿瑛组织的“玉山雅集”与东晋时期浙江绍兴的“兰亭雅集”和北宋年间河南开封的“西园雅集”并称中国文学史上三大雅集,每次雅集都在中国传统书法、绘画、诗词以及戏剧等方面占据重要的历史地位。相传在元朝末期,江南名士顾阿瑛才性高旷,轻财结客,会海内文士为乐,筑“玉山草堂”,邀四海名士张雨、黄溍、张渥、倪云林、杨维桢、王蒙、朱珪、杨基等酬唱诗文,交流。他对中国的诗词、书法、绘画,以及戏曲、园艺等诸多方面的发展,作出了有益的贡献。顾阿瑛的玉山草堂是“昆山腔”形成的聚集地。顾阿瑛的玉山草堂汇集了一个戏曲群和一批热心创作、才情焕发的词曲家及杂剧、南戏作家和表演艺术家,他对昆山腔的形成是不可或缺的。

饮食文化:正仪有阳澄湖大闸蟹、清水虾、螺蛳等湖八鲜,有猪油八宝饭、酱糖蹄、酱东坡、青团子、泡泡馄饨、酒酿饼等传统名菜小吃。老街上古风犹存的店铺比肩伫立,每到开春,正仪人家大多数自制青团子,青团子成为正仪的特产。其中挂出老字号的唯“文魁斋”一家,他们生产的“文魁斋”青团1999年在首届江苏名菜名点名小吃评比中榜上有名,文魁斋青团的传统制作技艺已列入昆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。如今正仪青团子已成为富泽一方的“金果”。

 

 

文保建筑

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

1、寄云楼,清代,位于巴城镇正仪上塘街,保护级别:市县级。

【寄云楼】在正仪镇上塘街,原为多进,系清嘉庆十八年(1813)举人赵文彬(榜名安止)中举后四年(1817)所建。赵家是正仪望族,支系颇繁,分北赵、南赵、中赵。北赵在下塘街北端,已故正仪中心小学校长赵绵行是其后,旧居尚存;南赵在上塘街南木桥堍,解放后为正仪供销社土产收购站,上世纪九十年代中,建南大桥时已拆毁。寄云楼于2013年11月被列为昆山市文物保护单位。

2、景福桥,清代,位于巴城镇正仪老街,保护级别:市县级。

【景福桥】正仪景福桥是一座单孔石拱桥,桥面宽阔,横跨在渭塘上,(即正仪老街市河)因地处镇的中段,当地人都叫中心桥。桥西堍是下塘街,与硕士街衔接,直通崇文书院和中、小学;桥东堍是市集辐辏商铺林立的上塘街,直到改革开放前,历来是人来人往交通要道。景福桥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作为不可移动文物登记。

3、正仪火车站旧址,清代、民国,位于巴城镇正仪上塘街,保护级别:市县级。

【正仪火车站旧址】紧靠沪宁铁路,西临渭塘(市河),位干正仪上塘街北端。正仪火车站已有一百多年历史,清末,英国人取得上海到南京铁路的筑路权,(即沪宁铁路),光绪二十九年(1903)动工,光绪三十二年(1906)上海到苏州段先通车,设真义站,为四等站。现存的正仪火车站有两个部份,一部份是英国人通车时在铁路南建造的,东西各一幢,都是平房,红砖勾线墙体。东面的洋房分站长室、售票处和旅客候车室;西边是铁路员工的宿舍和食堂。两幢洋房之间是通向铁路的一条斜坡走道,旅客检票后由此走向站台乘车。另一部分是日军占领正仪后,在车站入口处增加的日式的建筑。

文物保护点9处

1、寿安桥,清代,位于巴城镇正仪老街,保护级别:未定级。

【寿安桥】在正仪老街北段,东西走向,横跨在渭塘上,西桥堍与小港接壤,明代洪武间顾原纯建,原纯字寿安,所以叫寿安桥。寿安桥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拆毀,收身改建成一座小巧玲珑的花岗石石拱桥。

2、聚福桥,清代,位于巴城镇正仪小港里村,保护级别:未定级。

【聚福桥】在正仪宅西村西尽头张家浜口,附近原有观音堂,也叫观音堂桥,村民叫西桥。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(1708),道光二十二年重建。南北走向,纵跨宅西江上,花岗石砌筑,单跨梁,平板桥面无栏,长18.8米,宽2.7米,两岸沿河有石驳,桥和驳岸至今保存完好。

3、太平桥,清代,位于巴城镇正仪小港里村,保护级别:未定级。

【正仪太平桥】太平桥始建于清初,太平桥是一座普通的单跨石座石阶平板桥,南北走向跨小港,特别之处是它有三块石板拼成的桥栏,两端的望柱与桥栏是一体刻制而成的。

4、文魁斋,清代,位于巴城镇正仪上塘街,保护级别:未定级。

【文魁斋青团】正仪文魁斋糕团店,位于正仪街道上塘街中心桥北,建于清末,以制作青团闻名,昆山现存的老字号之一。上世纪二十年代,第三代传人沈文魁改进青团制作工艺使正仪青团一跃成名,糕团店原名“沈记”,也改成“文魁斋”,成为风靡江浙沪的著名时令小吃。现在文魁斋青团被命名“江苏名点”,青团制作工艺已入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,其二层沿街店铺,已作为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登记。

5、依绿楼,清代,位于巴城镇正仪上塘街,保护级别:未定级。

【依绿楼】用过正仪的文化站,书法基地。2016年重新翻修后用于休闲喝茶的场所。

6、莫宅,清代,位于巴城镇正仪上塘街,保护级别:未定级。

7、谢宅,清代,位于巴城镇正仪上塘街,保护级别:未定级。

8、陆宅,民国时期,位于巴城镇正仪上塘街,保护级别:未定级。

9、正仪铁路碉堡群,民国时期,位于巴城镇正仪老街,保护级别:未定级。

【正仪铁路碉堡群】1932年,“一、二八”淞沪抗战爆发,十九路军奉命向西撤退,部队到正仪,司令部设在正仪小学内。军长蔡廷锴退守正仪后,为了狙击日寇进犯,在正仪南部的钖沪公路(今312国道)、东北部沪宁铁路正仪火车站两侧,浇制了好几个钢筋混凝土碉堡。后来同日本停战,碉堡没有派上用场。现存多座碉堡,易见的是在正仪火车站铁路南北两个。南边的碉堡,面向东,半橢圆形,中空约6平方米,高4.5米,有三个机枪口;北边的碉堡为六边形,中空约4.9平方米,高1.8米,枪口很隐蔽,疑是暗堡。

正仪老街
正仪老街
正仪老街
正仪老街
正仪老街
正仪老街
31.379782001815368,120.86290118136378
正仪老街

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并蒂莲路35号-正仪老街

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并蒂莲路35号